60年代外逃苏联的新疆居民

1871年,沙皇俄国出兵侵占整个伊犁,直至《伊犁条约》签署伊犁复归中国后,俄国仍鼓动抢掠伊犁人民至俄境内。1916年俄国革命爆发后,沙皇政府又从中亚强征哈萨克牧民奔赴前线镇压革命。此举使得当地民众爆发起义,被镇压后的民众有10万人逃亡并滞留于新疆境内,时省主席杨增新为哈族难民办理了入籍手续。

1932年至1938年,由于日本对苏联存在的野心使得斯大林排斥亚裔人,将约一万名华侨遣返至塔城地区。

亲苏的盛世才自1934年起长期执政新疆,保持了苏联在新疆的强力影响。二战使得苏联人口损失严重,亟需人口的苏联决定从中国各地补充公民。除威逼东北、上海、天津等地的白俄侨民外,苏联将争取侨民的重点集中在新疆,并利诱哈萨克、维吾尔和塔塔尔等中亚族人加人苏联国籍。未前往苏联境内的新苏侨,则成为了情报网中的一部分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中亚语言翻译奇缺以及出于对苏联的充分信任,新疆的部分民族学校甚至直接采用苏联的相应语言课本进行教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混乱或缺失。
由于粮食短缺,苏共中央作出“开垦荒地”的决议,并企图以要求“侨民”返苏的形式从中国争取到廉价劳动力,中方曾大力配合并在新疆各州各地区成立了“迁侨委员会”。

1957年中国发起了“反右倾”运动,大量苏联归国华侨被诬为“右派”并遭受不公正待遇。
1960年2月,苏联边防军占领了中苏交界的额尔古纳河上属于内蒙古管辖的克鲁赤纳岛,4月苏联边防人员又在新疆博孜艾格尔山口驱赶中国牧民,并绑架中方人员。中方保持克制并试图修复与苏联关系无果,双方互信度进一步下降。




马尔果夫少将在苏联接待了非法越境的中国公民。 直至5月31日,苏联当局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才封闭了伊犁、塔城部分地区的边境。
在新疆各边境地区中,塔城地区的逃离者最多,共外逃4万多人,并带走牲畜30多万头,使得40多万亩农田未能播种。许多公社、农场及其下辖的基层组织一时陷于解体。伊犁州下直属县、市也有1.6万多人越境,仅霍城县就达1.4万余人,使霍城县经济损失达978.9万元。



























